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张智 深圳报道
(资料图)
休闲服零售品牌“潮流前线”母公司*ST搜特(002503.SZ)的退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陨落。
曾几何时,说起休闲潮流服饰的代表性品牌,潮流前线必有一席之地。瞄准“韩流”的时尚风口,潮流前线接连签下陈慧琳、谢霆锋、宋慧乔等著名影星担任品牌代言人,在服饰市场风头一时无两。2015年,创始人马鸿、黄晓旋夫妇登上胡润百富榜,财富值达到160亿元,位列榜单第150名。
但这样的势头却未能持续,近年来,*ST搜特业绩呈断崖式下滑,净利润亏损超70亿元,继拉夏贝尔之后,潮流前线成为A股市场又一个倒下的服饰品牌。
近日,*ST搜特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因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交易。*ST搜特于停牌前,已经连续15个跌停,股价也停留在0.42元每股,总市值仅剩12.82亿元。
从巅峰到退市,这家服饰品牌经历了什么?
从巅峰到退市
公开信息显示,*ST搜特诞生于2005年12月,主营“潮流前线”,当时的服饰行业内已有美特斯邦威、真维斯、森马等知名的品牌,但“潮流前线”凭借对时尚风口敏锐的洞察力,走出了自己的风格。那几年韩流韩风大火,“潮流前线”紧跟流行风格,甚至店名logo都带上了韩文,为了让品牌更有韩流风,“潮流前线”更斥资邀请明星进行代言。在之后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潮流前线”以直营和加盟结合的方式在国内30个省发展了近1000家专卖店。
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其母公司*ST搜特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并接连将“ELLE”“纤麦”“熙世界”“云思木想”等品牌收入囊中。几年时间里,公司大举转型供应链业务,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青春休闲服品牌企业”的目标口号改为“成为中国具有领先优势的时尚生活产业综合服务提供商”,并开出了12家供应链管理公司。
2018年,转型见到成效,*ST搜特的营收规模达到了185.2亿,“潮流前线”被冠上“中国版优衣库”的名头。但或许是转型见效,“潮流前线”也疏忽了自主品牌的设计,全部改成外部采购成品,如此一来,“潮流前线”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更像一个什么都往里装的服装大卖场。
2020年,转型供应链的劣势再被放大,因疫情其供应链管理业务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复工复产延迟,对当年业绩造成亏损,此后更是一蹶不振。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ST搜特营业收入分别为86.27亿元、51.76亿元、14.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1亿元、-34.10亿元、-19.01亿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0.79亿元,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单计2020年至2022年期间,*ST搜特合计亏损超70亿元。
曾任美邦服饰、波司登、红蜻蜓等上市鞋服高管,良栖品牌创始人程伟雄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转型后的*ST搜特的营收规模绝大部分来源于供应链合并报表收入,然而供应链合作合并报表毛利偏低,这种盈利模式在市场正常时还可以延续,但一旦面临环境改变冲击,抗风险能力不足,便难以维系。
程伟雄指出:“潮流前线的问题还是品牌定位过于紊乱,它把每个品类风格单独做成一个个品牌,看起来品牌矩阵非常丰满,但和用户需求差异过大,再叠加线下实体门店体验萎缩,加剧了潮流前线业绩下滑。”
津正念董事长何权津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潮流前线”在品牌定位、设计、供应链等方面存在不足。现如今的品牌注重快速反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品,而“潮流前线”缺乏创新,产品更新速度慢。造成国内部分传统服装品牌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升级、品牌定位不清、供应链不稳定等。此外,一些传统服装品牌在面对电商、快时尚等新兴业态时,缺乏创新和变革,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夺去。
潮退时刻何去何从?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传统服饰品牌“潮流前线”,还是海外快时尚品牌“HM”“优衣库”“zara”等,似乎都逐渐失去吸引力,近几年“闭店潮”涌现。以HM为例,2020年至2022年期间,HM在中国的门店从479家缩减至360家。本月,HM在中国开设规模最大的门店之一,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也将闭店。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实际上,不光是潮流前线服饰品牌,近年大多数品牌门店都出现了闭店、经营亏损等现象。原因在于消费模式已经产生了转变,在云消费时代,消费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障碍,线下实体门店运营的成本远远高于线上店。线下的风险除了需要租金、人工、代理商等成本外,还需要大量的铺货,而这中间产生了变动,一系列的损失都是要算到成本里的,而这些成本跟线上直销相比,要高出许多。品牌服饰以线上直销为主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营销专家张雅芝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可以看到,国内快时尚品牌近年来也在不断在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发展,其中包括品牌数量增加、产品品质提高、销售渠道多元化等。在本轮洗牌中,被淘汰的品牌原因都大同小异,一是品牌形象老化,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趋势;二是产品设计、品质等方面存在问题,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三是经营管理不善,如成本控制不当、渠道管理不当等。
“后续服装上市公司退市的可能性存在,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公司自身经营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来判断。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以保持盈利能力和稳定发展。”张雅芝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