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一份份带着油墨香气的报纸送到报箱,与报纸一一对应的版面信息也尽数上网,浏览器搜索框输入“扬州日报”四个字,当天的报纸版面和新闻详情就能一手掌握……今年是《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这份见证了扬州城市发展的报纸,已经完成了从纸间到指尖的全新转变,从电子版条目式信息到数字报完整版呈现,传统报纸搭乘互联网的快车,适应新时代阅读方式一次次成功升级。今天,本报邀请为从纸间到指尖搭建桥梁的幕后编辑和技术人员,解密《扬州日报》的网上“冲浪”故事。
(相关资料图)
《扬州日报》电子版“试水”上线
口述人:邵丽萍
原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创中心编辑部副主任
兼扬州网编辑部主任
20世纪末,互联网崛起,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新奇丰富的互联网世界敞开大门,习惯于与油墨纸张面对面的扬报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
“当时,国内各地纸媒陆续上网,但是只有几家,为数不多。扬州日报社领导的思想是非常前卫的,觉得扬州的报纸应该赶紧上网,应该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传递扬州声音。”邵丽萍介绍,面对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扬州日报社决定将旗下《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3张报纸上网,突破报纸发行范围及数量的限制。
《扬州晚报》电子版最先上线,没多久,《扬州日报》电子版也与网友们见面。“1997年,扬州晚报电子版部门成立,当时部门只有我一个人,我手上有全报社唯一的一台电脑,用来把报纸新闻上传到互联网上。”邵丽萍说,当时能做到的仅仅是将报纸上的新闻进行挑选后上线,即把报纸新闻条目式地一条条根据标题、正文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上,用户点击网站上的新闻标题,跳转到相关页面,显示新闻正文详情。
这一转换的完成也并非易事。那时纸媒处于最辉煌的时代,《扬州日报》每天有8个版,多的时候达到16个版。邵丽萍每天要将选定上网的新闻从报纸采编系统中通过U盘拷贝出来,每一条分别以文字、图片保存,之后通过电脑操作将信息整合上线。
“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光是把新闻传上网就要一个上午,到了下午再把副刊等时效性稍弱一些的内容传上去。要是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就要求连夜上稿子,比如高考我们是要上高考试卷的,就是在半夜的时候把试卷一一上网。”邵丽萍说。
新闻上网后,明显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每天上线的《扬州晚报》和《扬州日报》电子版也成为大家翘首以盼的期待。
邵丽萍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BBS论坛进行维护。“那时候论坛的用户也不仅仅局限于扬州人了,全国范围内的网友都有,大家都在关注扬州、关注发生在扬州的事。”邵丽萍说,每天电子版上线之后,网友们都会针对一条条新闻在论坛里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让新闻的传播更为广阔、热度也更为持久。
率先上线可读可听的数字报
口述人:陈宜展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网编辑
“2000年五一假期之后,我到扬州日报社上班,成为扬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名编辑。”从那之后,陈宜展从邵丽萍手中接过了上传新闻的接力棒。
2004年5月,扬州日报电子版网站和扬州晚报电子版网站合并,成立了扬州新闻网。当时,网站每天的点击人次能超过1万人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扬州区域性门户网站。而根据网友们IP地址的来源识别,京、沪、浙、粤等地区的网友占到访问量的40%。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电子版的报纸逐渐无法满足网友们对于信息的需求。2006年8月18日,扬州日报社旗下《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三张报纸的数字报成功上线,《扬州日报》的网络化表达迈入2.0阶段。当时,扬州日报社也是全省地市级媒体中首个“尝鲜”上线数字报的媒体,全国开通数字报的报社也不超过20家。
2008年,今日扬州网和扬州新闻网重组成为扬州网,3张报纸的数字报全部移至扬州网端口,登录一个网站,便可以在线阅读3张报纸。
从纸上到网上的转换,离不开后台编辑这个重要“中转站”。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解数字报’,每天我们需要把当天采编系统的版面信息重组之后传到数字报系统,完成解码。”陈宜展说,“采编系统内包含一个报纸版面的全部元素,但是这些元素都是零散的,甚至连日期、编辑、栏目名称都自成个体,有些信息显然读者并不需要。我们需要对报纸版面进行组合,引题、标题、副题要放到相应的显示位置,同一条新闻的图片和文章要进行链接,图片和图片说明要进行链接,意思就是这一条新闻的所有元素组合成一个整体,不要的信息就不要框选,这样网友点击组合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就可以查看这条新闻的所有元素。完成这一系列操作之后,我们把版面信息上传到扬州网的后台,接着发布,就成了数字报。数字报上传之后,工作还没有结束,我们还要拿出当天的报纸与版面一一对应,看有没有差错。”
起初,陈宜展等编辑一般是正常上班时间解报,一段时间后,网友们提议数字报的上线时间可以更早些,考虑到网络传播的时效性,扬州网编辑们轮流安排早班,将早班的上班时间提前到了清晨5:00。
“每天我们摸着黑上班,5点到办公室解数字报,大概到7点数字报全部上线,让读者一起床就能通过网站看到当天的报纸新闻。”陈宜展说。
报网融合开辟“问政”新阵地
口述人:陈书戈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网编辑
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扬州日报社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2006年4月,为加强网站、报纸选题策划,《扬州日报》与当时的扬州新闻网联合开辟“党报在线”高端访谈互动栏目,红极一时。
“‘党报在线’栏目每周确定一个访谈主题,如城市建设、医疗医保、劳动就业、市场物价或及政府重大决策等,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扬州网网络直播室,与网民在线交流。”陈书戈介绍,栏目突出“网报互动、热点话题、时间铁定”的原则,访谈话题紧扣城市热点,受访嘉宾层次高,网友参与热情大,成为扬州报网融合一次极为成功的尝试。
回忆起当年盛况,陈书戈历历在目。“每周一期,每期的点击量都超过了1万人次。线上活动结束后,报纸记者会将当期内容进行整理,在报纸上进行刊登,起到二次传播的效果。”陈书戈说。
2007年,“党报在线”从图文上传的方式转变成了视频直播;2008年,直播现场搬到了全国“两会”现场,让党报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延展;2010年,“党报在线”与“扬州日报官方微博”进行互动;2011年,“党报在线”与市纪委市纠风办共同合作,推出“政风行风热线报刊、网络版”子栏目,把行风热线与报网互动结合起来,社会效应得到进一步扩大。
通过不断尝试,“党报在线”栏目逐渐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新渠道,群众有序参政的新平台,权威信息发布的新窗口,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新阵地,并摸索出“热点话题、权威声音、网聚观点、引导舆论”的发展路径,成为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网络创新的品牌栏目,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专栏类一等奖。
“指尖”阅读方式优化升级
口述人:闵扬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网络技术部技术员
2004年进入扬州日报社之后,闵扬作为技术人员参与了数字报的上线与之后的每一次改版提升。
“2006年,扬州日报社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开发数字报,增添了服务器、语音自动生成等一系列软件系统,三报数字报正式上线。”闵扬说,“刚上线的扬州日报数字报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左边显示版面,右边是所有版面的列表,点击右边的版面,左边的版面图随之改变。版面下面显示这一版的新闻标题,点击新闻标题,在右边查看正文内容。”
到了2010年,技术人员对数字报的外观样式进行了重新设计、排版,修复了特殊字体显示不全等bug,并且提供了清晰版的pdf版面供网友下载。
“刚开始数字报网页适配4:3的电脑屏幕,随着主流电脑屏幕尺寸的变化,我们把数字报的适配页面也调整到了16:9。”闵扬说。
2015年,“扬州发布”客户端上线,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承担起客户端的维护任务。面对媒体融合越来越紧迫的形势,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加快推动报(报纸)、网(网站)、端(客户端)深度融合,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升报网端的呈现方式,适应新的阅读模式。
成功升级之后的这几年,闵扬等技术人员根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微调,使得扬州日报数字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阅读方式,完成从纸间到指尖的华丽蜕变。
统筹 朱广盛 撰文 林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