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三国时期是一个个才华横溢的谋臣们交相辉映的时代。但因为某些原因,其建议没能实施,没能影响到天下大势,导致其才华不为人知,从而被低估的谋臣也不少。下面就介绍一位属于被低估谋臣行列的三国时期的顶级谋臣刘晔。
刘晔归属曹魏阵营,字子扬,他不是普通人,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裔。论和东汉皇室的关系来说,刘晔和皇室的血缘关系和亲密度可比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的刘备亲近多了。
在辅佐曹操、曹丕父子期间,刘晔曾两次献上关乎天下局势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否则,三国时期的历史估计要大变样。
第一次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见刘备夺了刘璋的益州,坐不住了,趁着刘备和孙权在荆州对峙,出兵击败汉中张鲁,抢在刘备前面占了汉中,有了对益州进可攻退可守的先发优势。此时,距离刘备夺占益州不过区区一年时间,益州的局势很不稳定,内部有很多矛盾等待解决。而且,刘备本来亲自率兵出益州,跑去荆州跟孙权争夺荆州的所有权,因为得知曹操进攻汉中才又赶回去,劳师来回远征,兵力疲惫。
因此,在张鲁投降曹操后,刘晔建议曹操抓住机会,赶紧向局势不稳的益州发起进攻,消灭或赶跑刘备,然后占领益州。但曹操没听。这一次刘晔的建议,以及曹操没有纳谏而放弃夺取益州的事情,被很多三国迷认为是差一点改变三国大势的重大事件。
结果刘备在安抚好内部后,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起举国之兵攻打汉中,斩杀夏侯渊,击败率军前来复争汉中的曹操,一举奠定了蜀汉建国之基,成为曹魏的心腹大患。
不过,对于刘晔鼓动曹操向益州进攻的建议,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曹操如果向刘备一方发起进攻,除非能快速战而胜之,否则,也有可能陷入新的泥潭。
刘晔的第二次关乎天下局势的建议是在蜀、吴进行“夷陵之战”期间,当时,东吴孙权为应对蜀汉刘备的威胁,主动向曹魏称臣。而刘晔劝说魏帝曹丕不要相信孙权,应该趁着东吴正在跟蜀汉对掐,赶紧出兵攻打东吴。但曹丕没听,后来刘备兵败,孙权和曹魏翻脸,曹丕却又想征讨东吴,还是刘晔劝说曹丕,现在已经不是征讨东吴的好时机了,曹丕还是没听。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亲征东吴,双方互有胜败,但曹魏终究没能拿下东吴,无功而返。
这一次刘晔的建议争议很小,特别是蜀汉和东吴在夷陵对峙时,其实是曹魏出兵攻吴最好的机会。但曹丕明显被孙权的奉承和称臣忽悠住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当时东吴的重心明显在荆州一线,最能打的军队和将军们也都在跟刘备对峙的前线,曹魏如果出兵,刘备或许就能从夷陵脱身,天下大势或许真会变一变。
刘晔在曹魏青龙二年(234年)、魏明帝曹叡执政时期去世,他侍奉曹魏祖孙三代,虽然很多建议都没有被采纳,但因为事后证明他是正确的,所以也一直深得曹操、曹丕、曹叡等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