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古人对于腧穴的命名方法和依据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使腧穴名称能够充分体现腧穴的位置、功能、主治等特殊形象及实质,并力求达到生动而鲜明地表述出来,以便于人们的记忆与运用。所以,各个腧穴名称的含义很重要,是不能以简单的符号和数字排列所能代表的。为方便学习和记忆,以下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篇表之。

经脉运行气血,古人比作水流形象,故常以流注二字形容。腧穴所在部位既然是气血汇聚、转输、分流、注入之所,所以以百川汇聚而成之“海”;江河注入之“泽”“渊”“池”;以小水汇流而成之“溪”“泉”“沟”“渠”“渎”等来命名腧穴十分贴切的。具体如下:

经渠穴


【资料图】

所属经脉:手太阴肺经

出处:《灵枢·本输》:“行于经渠。”

穴名释义:经,动而不居也;渠,沟渠也。穴为手太阴之经穴,所行为经,言其脉气在此流动不绝。又穴当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间长形凹陷处,如似沟渠之水,故名经渠。

类属: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灵枢·本输》);五行属金(《难经·六十四难》)。

位置: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当桡动脉搏动处。

取法:手侧伸,拇指与掌心向上,距腕横纹1寸的桡动脉搏动处,亦即医者按脉时中指所着之处。

刺灸法:直刺0.2~0.3寸;禁灸。

功用:宣肺利咽,理气降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背疼痛等。消化系统病症:胃脘痛,呕吐等。其他病症:热病汗不出,咽喉肿痛,数欠,疟疾,掌中热,足心痛,前臂内侧痛,腕部疼痛等。

成方举例:咳喘:经渠、天府《甲乙》)。

背痛:经渠、丘墟、鱼际,昆仑、京骨(《大成》)。

支沟穴

所属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出处:《灵枢·本输》:“行于支沟。”

穴名释义:支,通肢;沟,指沟渠。穴在上肢前臂尺桡二骨之间,因喻脉气行于两骨间如水行如渠,故而得名。

类属: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灵枢·本输》);五行属火(《难经·六十四难》)。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桡两骨之间。

取法:伸臂俯掌,于腕骨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桡两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功用:清三焦,降逆火,通腑气。

主治:五官科病症:暴喑,耳聋,耳鸣,目赤,目痛,咽肿等。消化系统病症:便秘,呕吐,泄泻等。妇科病症: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其他病症:胁痛,肩臂腰背酸痛,项不得回顾等。

为针麻常用穴之一。

成方举例:瘰疬:支沟、章门主马刀侠瘿;肩背痛:支沟、关冲主肩臂酸重;心病:支沟、太溪、然谷(《千金》)。

霍乱吐泻:支沟、天枢(《资生》)。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胸胁疼痛:支沟、章门、外关(《大成》)。

习惯性便秘:支沟、足三里(《辑要》)。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杂病穴法歌》)。

水沟穴

所属经脉:督脉。

出处:《甲乙》:“寒热头痛,水沟主之。”

穴名释义:穴在鼻柱下人中,因喻穴处犹如涕水之沟渠,故而得名。

类属:交会穴之一,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甲乙》);《素问·气府论》王注、《铜人》等作督脉、手阳明之会。

位置:在人中沟的上、中1/3交点处。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中线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功用:清神志,开关窍,苏厥逆,止疼痛。

主治:水沟为急救首选要穴,止痛要穴,用于各种急症,尤以神志昏迷为独长。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癫狂,癔病,痫证,精神病,急惊风,休克,晕厥,急性腰扭伤,急性胃疼,晕车,晕船,鼻病,口臭,面肌痉挛,面部蚁走感,糖尿病,霍乱,中暑,面肿,水肿,产后血晕,子宫出血,丹毒,黄疸等症。

成方举例:鼻流清涕:人中、上星、风府;

大小五痫:水沟、百会、神门、金门、昆仑、巨阙(《大成》)。

中暑:人中、中脘、气海、曲池、合谷、中冲、足三里、内庭(《逢源》)。

癔病(哭笑无休):人中、阳溪、列缺、大陵、神门(《新针灸学》)。

惊厥:人中、合谷、阳陵泉;备用穴:内关、风池、涌泉;休克:针人中、涌泉。强刺激,间歇捻转15分钟,如症状改善不显著,血压仍不升高,配素髎、内关持续捻转,或加灸气海、关元直至苏觉;癔病发作:人中、合谷透劳宫(《针灸学》)。

痿伛:人中、曲池;腰脊痛闪:人中、委中(《玉龙赋》)。

中风吐沫:人中、颊车(《胜玉歌》)。

面肿虚浮:人中、前顶(《百症赋》)。

蠡沟穴

所属经脉:足厥阴肝经。

出处:《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穴名释义:蠡,瓢勺也。穴在内踝上五寸,因喻近穴位之腿肚形如瓢勺,胫骨之内犹似渠沟,故而得名。

类属:本经络穴(《灵枢·经脉》)。

位置: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后中1/3交点处。

取法:正坐或仰卧,先在内踝尖上5寸的胫骨内侧面上做一平线,当胫骨内侧面的后中1/3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舒肝理气,调经。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性功能亢进,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尿闭,疝气,梅核气,精神病,脊髓炎,心动过速等。为常用的针麻穴之一。

侠溪穴

所属经脉:足少阳胆经。

出处:《灵枢·本输》:“溜于侠溪。”

穴名释义:侠,通夹;溪,喻穴外沟陷。穴在四、五趾夹缝间之沟陷处,故名侠溪。

类属:五输穴之一,本经荥穴(《灵枢·本输》);五行属水(《难经·六十四难》)。

位置:在第四、五趾缝间,当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于足背第四、五趾趾缝端取穴。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功用:利胸胁,祛湿热,通经络。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脑卒中,高血压,耳鸣,耳聋,肋间神经痛,咳血,乳腺炎,下肢麻痹等。

成方举例:狂疟:侠溪、丘墟、光明(《甲乙》)。

瘰疬:侠溪、阳辅、太冲;膝外廉痛:侠溪、阳关(《千金》)。

颔颊肿:侠溪、和髎、颊车(《资生》)。

后溪穴

所属经脉:手太阳小肠经。

出处:《灵枢·本输》:“注于后溪。”

穴名释义:后,指第五掌指关节后方。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握拳时,当尺侧横纹头处,其形有如沟溪,故名后溪。

类属:①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灵枢·本输》);五行属木(《难经·六十四难》)。②八脉交经穴之一(《针经指南》);交督脉(《玉龙经》)。

位置:在第五掌指关节后缘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取法:握拳,于第五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安神志,清头目,通经络。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疟疾,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腰疼,落枕,盗汗,衄血,耳聋,角膜炎,角膜白斑,疥疮,扁桃腺炎等。

成方举例:痎疟寒热:后溪、合谷(《大成》)。

腰疼:后溪、环跳;黄疸:后溪、劳宫(《百症赋》)。

五痫:后溪、鸠尾、神门(《胜玉歌》)。

天溪穴

所属经脉:足太阴脾经。

出处:《甲乙》卷三第十七。

穴名释义:天,指上部;溪,指两肋间陷处。穴在胸部乳旁,第四肋间隙中,功在宽胸通乳,犹溪水畅流,故名天溪。

位置:在食窦向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

取法: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处,适在第四肋间隙处。

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功用:理气,宣肺,通乳。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

成方举例:吐逆上气:天溪、中府;乳痈:天溪、侠溪(《资生经》)。

太溪穴

所属经脉:足少阴肾经。

出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溪。”

穴名释义:太,大也;溪,指山间之流水。穴为足少阴之原,气血所注之处。足少阴脉气出于涌泉,流经然谷,至此居留而成大溪,故以为名。

类属:①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灵枢·本输》);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②肾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

位置: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法: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理胞宫,强腰膝。

主治:回阳九穴之一,凡暴亡诸阳欲脱者均宜用之。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肺气肿,咳嗽,喘息,神经衰弱,腰痛,下肢瘫痪,足跟痛,急救,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痉挛,呕吐,便秘等。

成方举例:痉: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脚病:太溪、次髎、膀胱俞主足胫不仁(《甲乙》)。

寒疝:太溪、行间、肓俞、肝俞;衄血不止:太溪、隐白、风门、兑端、脑空(《资生》)。

心痛:当灸太溪及昆仑……灸毕服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唾血振寒:太溪、三里、列缺、太渊;阴茎痛:太溪、鱼际、中极、三阴交;牙齿肿痛:吕细、颊车、龙玄、合谷;上片身疼:吕细、太渊、人中(《大成》)。

足肿难行:太溪、昆仑、申脉(《玉龙赋》)。

两足酸麻:太溪、仆参、内庭(《杂病穴法歌》)。

解溪穴

所属经脉:足阳明胃经

出处:《灵枢·本输》:“行于解溪。”

穴名释义:穴在足腕部,当系解鞋带之处。穴处两筋(趾长伸肌腱与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如溪谷之状,故名解溪。

类属: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灵枢·本输》);五行属火(《难经·六十四难》)。

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取法:仰卧或正坐,从第二趾直上至踝关节前面横纹,于两筋(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刺灸法:直刺0.4~0.6寸;可灸。

功用:清胃火,化痰浊。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头面浮肿,癫痫,精神病,脑缺血,高血压,头痛,肠炎,腓神经麻痹,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扭伤,足下垂等。

成方举例:四肢病:解溪、条口、丘墟、太白主膝肿䯒酸转筋(《千金》)。

积气上下行:解溪、悬枢;腹胀:解溪、血海、商丘(《资生》)。

厥气冲腹:解溪、天突;头风目眩:解溪、丰隆(《大成》)。

阳溪穴

所属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出处:《灵枢·本输》:“行于阳溪。”

穴名释义:手背为阳,筋骨间凹陷处类似山溪。穴在二骨(桡骨、腕骨)二筋(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穴当阳位,故名阳溪。

类属: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灵枢·本输》);五行属火(《难经·六十四难》)。

位置:在腕上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

取法:拇指上翘,在手腕桡侧,当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腕关节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清热散风。

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神经性头痛,眼痛,耳鸣,耳聋,牙痛,小儿消化不良,偏瘫,扁桃体炎等。

成方举例:狂症:阳溪及手足阳明、太阴(《甲乙经》)。

神志病:阳溪、阳谷主吐舌、戾颈、妄言;目赤痛:阳溪、阳谷(《千金》)。

目痛:阳溪、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大成》)。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