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展会 > >正文

数年前,《流浪地球》与《封神》俩剧组比邻而居。一天,郭帆带团队参观友邻拍摄现场,叹为观止,“跟《封神》比,《流浪地球》就是手工业。”


【资料图】

《封神》何以能令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先锋”的郭帆赞叹,可用一组数据说明:该片登记过的剧组人员超过8000人,最高峰同时在组2600人;拍摄时长跨越18个月,拍摄日总共有437个;从项目从筹备到第一部上映历经9年;涉及到的新工种难以计数,单是置景工厂就聚集有预置雕刻师、道具皮具师、马具制作师、置景木工师、道具篾匠、刺绣师、毛发钩织师、泥塑师、雕塑艺术家、3D打印工程师、概念设计师等上千位艺术家。电影片尾字幕令人叹为观止,仅工匠名单一项,就多达上千人。

《封神》制片人介绍台前幕后8000多人都在片尾字幕

从1948年13个工种撑起经典电影《小城之春》,到如今《封神》的8000人大团队,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如此迅猛。据央视新闻近日一篇文章《300000字!洞察国产电影崛起的秘密》显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链越分越细,工种越增越多,10年间,诞生了20多个新工种,包括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数控编程、3D打印等等。其中,七成以上的新增工种跟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有关。总的国产电影产业链工种已经达到惊人的300多个。

图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何谓电影工业化,从这些看似“眼花缭乱”,实则“大有玄机”的新颖、细分的职业工种中,就能窥见一斑。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服务于电影美术与特效制作的视觉设计工作,意在将剧本、人物、场景或某些主创的想法,进行视觉化呈现。

该工种与文字剧本的重要性是相仿的,甚至于在项目前期,主创团队对场景、风格、色调、情节、人物、道具等诸多元素定调和布局时,概念设计图比起文字剧本更具优势。同时,它还可以为影片的投资估算和后期制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封神》“攻打冀州城”概念设计图,出自天何言工作室

导演郭帆曾说:“因为每个人脑补的空间不一样,最难的就是把想象的世界具象化,我们(《流浪地球1》)做了大概3000多张概念图。”这些设计图中,涉及到重要场景、人物氛围、道具等。结合上映的影片来看,可以说,概念设计就是整部电影的创意蓝图。

《流浪地球1》“地下城”概念设计图

到《流浪地球2》,概念设计的体量升级成5310张。未来50年后的故事,要求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大到月球,小到一个外骨骼装置,都需要提前设计,以备道具组、视效组等参考。这些数量庞大的概念设计图涉及终极智能Moss、月球基地、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月面运输车、掠夺无人机、大气潜水服、歼-20C、月面机器人等,质感逼真,氛围拉满,几乎达到看完概念图,便能设想出整部电影的概貌的程度。

《流浪地球2》太空电梯轿厢发射场景气氛设计图,图源:卷宗Wallpaper

但概念设计师的工作,并不轻松。拿“太空电梯”来说,这条“宇宙级高速公路”全长九万公里,概念设计师需从地面端基座、缆绳、轿厢等各个部件出发,作出全面拆解,再精细到每一处细节。最终,太空电梯的设计历时一年半,迭代几十版才定稿。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中大量的特效化妆,其设计师正是出自为《封神》做概念设计的末那工作室;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中的很多概念设计出自天何言工作室,该工作室创始人徐天华最早也是被乌尔善挖掘出来的。

“一个是末那团队,以四季为首的这些雕塑艺术家,当时他们在手办圈子,我请他们来做电影《封神》的幻想生物设定。”乌尔善说,“还有一组是徐天华的团队,他们一直给科幻小说画插图。”

天何言工作室微博

这两个工作室及青年画家家李云中等诸多美术工作者加盟《封神》后,他们把各自的美学和创意贡献到人物造型、幻想生物、场景、情节关键帧等多个层面的概念设计之中,为影片建立中式美学基础,为视效制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据李云中介绍,《封神》剧组在开拍前做了大量功课,考察大半个中国的博物馆,咨询了海量的相关专家学者,从服饰道具到礼仪文化,都做到了事无巨细。“如果展开介绍这些,将是浩大的工程。”李云中最终为《封神》设计了1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

李云中微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载体的多样化,概念设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走进一个崭新的领域,将平面图与合成软件、三维软件互相结合,引入三维摄像机投影等技术,让概念图从静止走向运动。

事实上,《封神》曾发布的“太极图”海报,其风起云涌的动态效果极具戏剧张力。这类“动图”或许会成为未来概念设计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3D打印

“我到现在都解决不了问题:作为动作演员,没有趁手的兵器。长枪一抖,吧唧,道具断了。”吴京探班《封神》剧组时,对乌尔善感慨道。随即,他拿起《封神》剧组的兵器,并问这是什么材料,贵吗?乌尔善说,这是3D打印。吴京惊叹道:“还可以打印金属?”

“中国电影早就该这样了。”吴京说,他想顺走一把兵器。乌尔善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

回归正题,3D打印技术由来已久,但大范围应用到国产电影,还是近些年的事。

据《封神》的制作团队表示,兵器的设计和制作是非常有难度的。最早他们是找到一些传统铸剑方面的传承者。但做出来的剑太重,不适宜拍摄。引入3D打印技术后,就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重量可控,3D打印还有一大优势,即细节的设计、修饰与即时调整。《封神》团队曾将一把泥稿兵器,进行扫描,在电脑上修复、设计、细化,最终打印出来的兵器精美轻盈,同时从制作工艺上来看,一点也没有“伪劣感”。

《封神》3D打印的道具

《流浪地球2》也曾大量使用3D打印技术。郭帆称,“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制作的特殊道具精度达到产品级水准,营造了逼真的画面质感。”影片中演员所穿戴的宇航服以及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等道具,均由3D打印制成,产自于科恒3D打印。据该公司介绍,他们在仅一个半月的项目工期内,就通过3D打印制作了30套宇航服、1个MOSS及其他种类繁杂的影视道具。

《流浪地球2》3D打印的道具,图据央广网

对3D技术使用最广,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是沈腾、马丽主演的《独行月球》。

2020年,该电影立项,开始筹备工作。尽管《流浪地球1》珠玉在前,但国产科幻片的制作经验还是乏善可陈。以影片重要场景“月盾基地”为例,剧组起先依循电影置景的惯例,用木材搭建实体,再到表面喷漆,耗时两月,做出来的东西却严重缺乏太空舱的质感。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术总监李淼决定采用3D打印构件。他的团队购置数台不同类型的打印机,根据不同需求,分为聚乳酸、尼龙、光敏树脂等材质。整体成本攀升,但制造出来的场景更有工业质感。

电影频道曾报道《独行月球》幕后的3D打印技术

测试效果可行后,剧组当即决定,几乎所有的场景和载具,都用3D打印模型。通过3D模型,团队可以验证月盾基地、返回舱、宇宙锤等重要道具的设计是否合理,然后再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事实上,3D模型比起设计图纸,更容易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同时,3D打印还具备一个优势,其模型可以供视效团队建立数字资产,方便拍摄和后期制作。

《独行月球》中的“宇宙之锤”3D打印模型,图据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总结来看,比起传统的置景、道具、美术工作者,3D打印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复杂的实体和细节,为制作团队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高效的制作流程。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成熟和推广,3D打印工程师很有可能会成为与服道化并肩的一个工种。

其实,在电影之外,这项技术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中美两国都有科学团队提出,利用3D打印建造月球基地的想法。一些国际学者已经在研究如何使用月球尘埃进行3D打印。这些研究一旦落实,人类移民月球或许指日可待。

虚拟拍摄

《独行月球》美术总监李淼曾提到3D打印的另一个妙用,那就是将打印模型交给视效团队,建立相应的数字模型,再进行虚拟拍摄。他在采访中着意强调,“虚拟拍摄”是普通电影所没有的步骤——等于在演员进组前,团队已经用数字模拟了一遍所有镜头的调度、效果,后期工作无限前置、预置,“感觉就像搭建了一个汽车工厂流水线,”李淼说。

国内最早践行“虚拟拍摄”的可能是《封神》剧组。

时光坐标虚拟摄影团队工作现场,图据公众号“影业大亨”

对于《封神》这个体量和题材的电影,用数字特技来实现画面表现力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剧组在2014年引入了时光坐标虚拟摄制团队。他们采用的虚拟摄影技术是实时抠像、实时跟踪、实时渲染技术的集合,将拍摄现场的蓝绿布抠除并将特效场景实时合成到画面中,输出合成画面。

有了虚拟摄影,乌尔善及主创团队在现场拍摄时就能够实时监看数字场景的空间比例、构图、运动、透视,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封神》现场虚拟摄影系统,图据公众号“影业大亨”

不过《封神》对虚拟摄影的使用是有限的,更多的还是依赖动态预览、美术置景进行拍摄。

之后,路阳导演《刺杀小说家》时,则是更大规模、更完整地应用了这一技术。两部作品的虚拟摄影方式相似,都是将摄像机拍摄画面和特效元素实时合成,输出到导演的监视器。最终的输出镜头还可以保留元数据,便于剪辑、视效等各项工作。

图据《刺杀小说家》预告片

为《刺杀小说家》提供虚拟拍摄的团队,正是来自《封神》剧组的时光坐标虚拟拍摄团队。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协助主创从空间、虚拟角色、互动等多个维度为《刺杀小说家》保驾护航。

“通过虚拟拍摄技术实现演员和虚拟角色互动,根据现场预演实时调整位置构图,使演员与虚拟角色置身其中,能够帮助演员找到更好的表演状态。”路阳在电影幕后视频介绍道,“主创团队在设计镜头时,也可以更精准把控虚拟角色资产的比例、运动,从而实现良好的表现效果。”

左:实拍画面,右:虚拟合成画面,图据影视工业网

不仅中国如此,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系列时,也使用过“虚拟拍摄”。他开发出一套Simulcam技术,将本应是后期制作的特效(CGI资产)提前置入实时的拍摄中。这些特效元素充当占位符,目的是为了完成演员表演和镜头构图。后期,他还会对那些前置的特效进行优化或调整。

《阿凡达》虚拟拍摄现场

其实,在“虚拟拍摄”之上,电影工业已经演化出更为先进的“虚拟制片”。

《封神》《刺杀小说家》《阿凡达2》等演员还需要面对绿幕完成表演。尽管有导演和即时合成画面的提示,但仍无法实现真正的“身临其境”。倘若有一项技术,可以将四周的绿幕实时显示出最终制作而成的场景呢?

美剧《曼达洛人》便是这样。拍摄场地四周被LED墙包围。这些墙可以编程,显示出逼真的3D世界,并借助虚幻引擎(通常应用在游戏中,可随意调整画面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渲染),实时调整场景的曝光、色彩、补光等,甚至仅凭一个平板电脑就能改变场景,北极和沙漠,可以在同一天内拍摄完成,比起实拍和绿幕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曼达洛人》的虚拟片场,图据公众号“极客电影”

主创们在这个环境下进行表演和拍摄,真实人物与虚构场景完全融为一体——所拍即所得。这就是“虚拟制片”。当然,这项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研发成本也高。但不妨碍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影视工业的一大趋势。

其他工种

近两年,AI热度不减。这一新型技术,已经在国产电影中崭露头角。

《流浪地球2》的故事跨度40年,为了对吴京进行“年轻化”处理,剧组使用了AI技术——一种名叫DeepFake的人工智能算法,针对吴京年轻时候的表演素材进行训练。一个模型,训练500多万次,最后才达到成片效果,让吴京重返21岁。

影片的另一重要角色,李雪健老师,因为鼻咽癌,声带听力受损,电影便利用AI技术,对原声进行修复,这才有了成片中铿锵有力的声音。

郭帆在谈到AI时,表示他试用过一款AI绘图软件,效果惊人,“同样一个画面,拥有数十年经验的设计师要画一周,但它(软件)一个晚上能跑几百张图。”

郭帆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曾谈论AI危机

在剧本方面,郭帆和刘慈欣有一致看法,“AI虽然不能达到灵感特别好的程度,但已经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若经过特定的训练,AI进化成优秀的编剧,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经过升级和驯化的AI,会对电影行业产生哪些助益或威胁,犹未可知;但相信,AI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不排除会产生与AI相关的新工种,如AI编程员、AI引导员(如何引导提问也是一门学问)、AI统筹等。

数字生命卡兹克用AI制作《流浪地球3》预告,郭帆转发并称“该来的总会来的”

提及中国电影工业化,还有一项技术不得不表,那就是动作捕捉。众所周知,动物不可控,拍摄很难,尤其是要跟人演对手戏。后来,《阿凡达》《猩球崛起》等电影不断开发精进“动作捕捉”技术,从此解决了“动物”和“非人生物”表演的难题。

国产片《独行月球》就曾大量地使用这项技术来塑造“金刚鼠”。该片导演张吃鱼和国内特效团队MORE VFX合作,充分运用动作捕捉、面部表情捕捉、高精度渲染等技术,最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毛发纹理均栩栩如生、逼近真实的数字角色。《刺杀小说家》中的“赤发鬼”、《封神》中的“成年雷震子”都曾使用类似技术。

一场戏的拍摄顺序:演员郝瀚,空镜,合成,图据CG世界

除了这些数字化新工种,还有一些人文、机械、科学领域的工种诞生。

以《封神》中的一个特殊道具——婴儿雷震子来做说明,片中的婴儿雷震子形象,是由机械艺术家完成其肢体和面部表情的机械结构设计,再由三个控偶师共同操作其完成表演。该片机械装置副总监张穗透露,机械版婴儿雷震子的尺寸和重量都需要接近真实的婴儿,并要在很小的内部空间内安装复杂的电子机械零件,使其头部、胳膊、脚、眉毛、脸颊、嘴角、嘴唇不仅会动,还能分开控制。拍摄现场,李雪健、黄渤纷纷赞叹雷震子的“演技”,在表演中也更有代入感。

《封神》制作特辑发布的雷震子婴儿形象

此外,《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项目还聘请和组织的科学顾问团,《封神》剧组亦涉及礼仪顾问、马术总监、木雕师、刺绣师及大批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

《独行月球》片尾字幕单独一页列出科学顾问团队

新工种的诞生与演化,正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像《封神》《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这样的电影,对国产电影类型的开拓固然值得称赞,其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及创举,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封神》近3分钟时长,几千名演职人员的名字在观众面前一一闪过时,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电影工业走向未来的星星之火。

撰文 李瑞峰 编辑 程启凌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