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作为主要探访对象,从多元视角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组团开展溯源而上的文明求索,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进行生动阐释。
【资料图】
传承中华文明
如何通过具象的节目来承载和表达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是摆在一线电视内容生产者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极大的创新精神和落地执行能力。《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对此下大力气进行了探索。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认为,艺无止境,未来不论是年轻的文物爱好者、文物收藏者还是对某个领域很有研究的专家,都可以作为观众或嘉宾参与进来,增加节目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可视性。更重要的是,节目要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阐释上下工夫,使观众对“中华文明五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梅茹表示,近年来,总局不断完善文化类节目扶持引导工作机制,为文化类节目创造更好制作条件、更广播出空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这档节目对建设、普及和提高社会各界的博物意识有引领作用,也是对“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具体实践。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历程,这一季节目从北京走向了全国,不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联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架起了同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间的沟通桥梁。
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初衷,他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至今、绵延不断的文明,对于它的一些发明创造进行“溯源”,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档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明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正体现在绵延五千年不断流的历史长河中。
弘扬时代价值
《博物馆之城》从第一季的探秘北京范围的博物馆,升级到“溯源”全国范围的博物馆,不仅增加了地域的丰富性,还深度展现博物馆、国宝文物、历史文化的多重维度,让观众对文博有更深、更广、更近的参与感。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博物馆之城》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源流进行实地探寻,用当代视角去进行文化科普,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观察,更加凸显这档节目的分量和厚重感。
“揭秘性打开神奇的奥秘世界,这样的探源正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节目将不同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做成连通,再加入巧妙的后期包装和特效素材,把“隐和显”的关系做了协调,使得节目主线和隐线相得益彰,也令揭秘感更加层次丰富。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小博物馆走向大遗址,从北京走向全国,从北京的历史走向了文明探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小片子反映大场景,小片子反映大时代,小片子反映主旋律,从而达到真正的高举旗帜、乘风化人、围绕中心,肩负起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和平性的责任。
探源的意义,在于带着观众回到文明源头,看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而传承是进行时和将来时,尊重过去时,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对过去的研习是探,有生命力的延续是传;探得深,才能传得远。
据了解,《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目前正在北京卫视每周五晚黄金档热播中,探源团也会继续探索不同文明,发展新知,与观众一起传承雄深雅健的中华文明。(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