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报道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并提出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产自于贵州兴义顶效贵州龙化石层,标准体长5.3厘米,头部骨骼和背鳍保存不全,无法对其完整复原。随后,顶效化石点被重点保护,未进行新标本发掘,唯一的模式标本在搬运过程中一度下落不明,学术界对贵州中华真颌鱼的了解仅限于最初出版的照片和简短描述。幸运的是,近年来在云贵地区顶效之外的多个贵州龙化石点陆续发现了15块完整的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2023年6月,模式标本失而复得,为贵州中华真颌鱼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关资料图)
贵州中华真颌鱼模式标本,产自贵州兴义顶效
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产自贵州兴义乌沙
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产自云南富源祭羊山
之前,贵州中华真颌鱼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真颌鱼科(或金尾鱼科)成员。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将贵州中华真颌鱼归入到副半椎鱼目,但缺乏正式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徐光辉等重新研究贵州中华真颌鱼,纠正了前人对其骨骼特征鉴定的错误,并首次将其纳入分支系统学研究。研究显示,贵州中华真颌鱼和产自云南罗平生物群中的三叠复兴鱼互为姐妹群关系。两者与欧洲近鲱形类两属(Allolepidotus和Eoeugnathus)共同构成了预言鱼目底部的一个单系群,称为复兴鱼科。在三叠纪时期,华南和欧洲分别位于古特提斯洋的东西两侧,古特提斯洋可能为复兴鱼科在中欧两地的扩散提供通道。
贵州中华真颌鱼头部照片及平板断层扫描图
新标本显示,贵州中华真颌鱼标准体长不超过7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小的复兴鱼科成员,也是预言鱼目中最小的物种。贵州中华真颌鱼口裂大,研究推测贵州中华真颌鱼可能捕食一些虾类或较软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且它会被一些大型的肉食性鱼类(如比耶鱼等)或海生爬行动物(如鳍龙和鱼龙类等)所捕食。
贵州中华真颌鱼的重新研究为探讨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态适应提供了新信息。
贵州中华真颌鱼复原图
来源:中科院之声
一审:罗亚楠 邵梦洋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 蓓